台灣棋院時代
www.9star.com.tw 作者:李敬訓 發表時間:2009/10/27 上午 09:06:45   瀏覽人次:4196


應昌期晚年,適逢兩岸開放。出生於浙江寧波的他也逐漸將事業重心移往大陸,成為台商的第一代。雖然對圍棋的熱情不減,但已不再鍾情於台灣。

基金會的三大賽----名人(新生報)、棋王(民生報)、國手(自立晚報)如今也只剩下名人賽而已,主辦報社也已全由市場退出。基金會不再有積極的作為,此時台灣棋院的成立,適時的注入一股活水,為乾涸的職業圍棋重現生機。原本基金會的職業棋士菁英都投效台灣棋院,讓台灣棋院在2000年甫一成立,就取代基金會成為圍棋界的龍頭,台灣棋院的理事長翁明顯為台灣棋界作出了可觀的貢獻。      

此時台灣圍棋界,在職業部分是一大(台灣棋院)一小(應氏基金會),在業餘部分是一強(棋協)一弱(中國圍棋會),戰國時代的格局確立。就圍棋的組織而言,也不再侷限於棋會、棋協,全台各地的熱心人士,紛紛成立各種名目的協會,有侷限於某一縣市的地方性組織,也有貫穿南北的全國性組織。由好的地方看,圍棋界百花齊放,蓬勃發展,似乎呈現了一片榮景。但仔細觀察,圍棋界事權無法統一,各地山頭林立,徒然將力量分散,也讓榮景無法持續。最具關鍵性的影響就是職業與業餘成了雙頭馬車,彼此互不隸屬,各行其是。原本台灣圍棋界職業與業餘不分的模糊現象,看似得到改善,但新出現的問題則更加嚴重。

   先從職業談起,目前居於龍頭地位的台灣棋院,有一套培養棋士的院生制度。而應氏基金會的職業棋士目前以轉由圍棋會管理,則無院生制度,仍採職業與業餘的混合賽制。台灣棋院的比賽不允許院外棋士參加,棋會的比賽則是混合制。如遇國際比賽,到底由何方代表台灣參加,又衍生出許多枝節問題。甚至職業棋士的資格認定也各說各話,難有統一的標準。

近年海峰基金會在董事長林文伯的熱情支持下,積極介入圍棋界的事務。海峰基金會採取中立的立場,舉辦職業大賽,兼容並蓄,台灣棋院與中國圍棋會的棋士均有資格參加,頗有調和之功。

但海峰基金會的定位未明,作為一中立單位,固然無可非議。如欲領導棋界,恐怕師出無名。

   業餘棋界目前棋協已有萬流歸宗的盟主架勢,而棋會組織尚在,各地的圍棋組織如群山環繞,棋協之號令未能及於天下,只能彼此妥協而已。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各地方棋會舉辦比賽,事前完全不必報備,事後名單棋協只能照收,從未有資格不符退回之案例。棋協主辦支各種教師、裁判講習,報名即通過,已是圍棋界眾人皆知之事。與地方棋會的過份妥協,造成證照浮濫,段位水準大幅下降的不合理現象,短期之內,已無法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