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制棋戰:日本特有的審美意識
作者:謝銳 類別:日韓新聞 來源: 發表時間:2008/7/18 瀏覽人次:1346
兩日制圍棋比賽很美,閃耀著傳統求道的光芒,日本三大新聞社雄厚的財力充分保証著兩日制七番棋的光芒,從上世紀30年代照耀到本世紀。 但日本高手們對其充滿著矛盾心情。在兩日制比賽中出場最多(38次)、共獲得29次優勝的趙治勛九段對此項比賽最具說服力,他在《超越實地與模樣》這本書中寫道,“兩日制對局室安排在最高級的房間,對光線等等都要一一進行嚴格的檢查。棋盤是價值一千萬、兩千萬的珍品,可不像國際棋戰上使用的那種沒腿兒的棋盤。飯菜更不用說了,當地的山珍海味應有盡有,想吃什么盡管開口。簡單說,仁至義盡。提供最好的環境,其意在於請你們充分發揮棋力,真可謂完全獨特的世界、與世隔絕的空間。在競技的世界里,除了圍棋、將棋,這種待遇簡直不可想像。 “兩日制棋戰是一部故事片,這里總是彌漫著日本特有的審美意識,還有對兩天時間在密封空間里創造成果的期待。可以說,這是日本文化固有的特征。如果問我是否喜歡兩日制體制,我的回答是喜歡。但沒有什么比這兩天更艱苦了,不過我作為棋手,還是被它的某種魁力所吸引。” 但是,兩日制與目前通行的國際比賽3小時用時制大相徑庭,趙治勛說,“下完3小時的棋后再下8小時的棋,或者,下完了8小時的棋后再下3小時的棋,這意味著什么?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就像是在玩兩種完全不同的游戲。也許有人說,不都是圍棋嘛!但面對棋盤時的精神準備,身體狀態的調整卻不是那么容易換擋的,在我心里,3小時和8小時的矛盾一直得不到根本解決。” 名人頭銜擁有者張栩九段說,“兩日制對局中,表面上看每方8小時,但實際上遠遠不止,應該說是20個小時甚至30個小時,因為在那兩天時間內,腦子里想的全部是那盤棋。等下完兩日制比賽,再回到國際比賽時,一是感覺身體疲憊,二是有種很強的不適應感。” 并非年過半百的趙治勛不適應兩日制與3小時制比賽的換擋,年輕棋手亦如此。自2005年以來,日本年輕棋手僅有張栩獲得了一項LG杯世界棋王賽冠軍,其余皆乏善可陳。像在兩日制比賽中如魚得水的高尾紳路九段自2006年1月以來,在各項國際比賽中僅取得3勝12負的成績,沒有進入任何一項世界大賽的八強。 和高尾紳路情況相類似的是山下敬吾九段,目前山下敬吾是日本棋聖、王座兩大頭銜獲得者,但他在世界大賽中也是昏昏然找不著北。2006年9月三星杯開幕式摘牌大會上,獲得第一個選擇權的韓國許映皓六段選擇的是山下敬吾。堂堂日本棋聖,竟被第一個挑選,實在被輕慢得可以,要命的是,許映皓還真贏了。 日本棋聖、名人、本因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棋界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想當年老聶東渡日本,想與趙治勛、加藤正夫下盤棋都是超級奢想,老聶、馬曉春代表的兩代棋手都是打著日本大三冠得主的棋譜成就為高手的。可20年過去,棋聖、本因坊在國際比賽中竟遭如此慢待! 高尾紳路、山下敬吾、羽根直樹等日本頂尖高手在世界大賽中的成績不盡如人意,也讓日本棋迷大為不滿,他們為此也承受不小的壓力。張栩曾說,像他這樣的年輕棋手也非常看重世界比賽,也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與中韓高手交流,但有時候為了日本國內比賽,卻不得不放棄一些世界比賽,這也是讓他們頗感無奈的地方。 一方是競技,一方是藝術,兩者雖然可以交融,達到吳清源、李昌鎬那樣的境界,但天底下這樣的天才畢竟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棋手必須在不同的賽制甚至在不同的圍棋理念中困惑著、痛苦著。
|
|
|||||||||||||||||||||||||||||||
更多關於“名人頭 張栩 吳清源”的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