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日本圍棋之惑 殿堂榮譽閃亮藝術名下漸淪落
作者:謝銳 類別:日韓新聞 來源:體壇週報 發表時間:2009/9/16   瀏覽人次:2727


    記者謝銳報導 日本圍棋界設立“圍棋殿堂”後,每年都由評選委員會評出進入圍棋殿堂的人選,至今已是第五個年頭了。像圍棋殿堂這樣的榮譽設置,日本圍棋還有許多,比如每年一屆的棋道賞,比如秀哉賞,還有各種頭銜就位式等等。

  日本人下棋,謂之為“求道”,逐漸形成一整套圍棋文化。哪種比賽在什麼地方舉行;擁有什麼頭銜的棋手才能使用特別對局室,才能出版印有簽名的扇子;獲得什麼大頭銜後要改名;棋手在什麼大比賽中要穿和服等等,這些繁瑣別致的禮儀規定一方面透射出日本人在對待自身傳統的執著,另一方面也使得日本圍棋充滿了靜、雅、清、寂的“道”的光芒,也使得圍棋充滿神秘與高雅,令人神往。

  日本圍棋恪守傳統到了固執的地步,最典型的莫過於兩日制對局,獎金最高的三大頭銜戰決戰一概採取兩日制,每方8小時,分兩天下完。時下無論是世界性大賽,還是中韓國內賽,為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以及越來越多的對局要求,將對局時間一再縮短,韓國李世石九段2007年共下了120盤對局,平均每三天一盤,輾轉于中日韓等地,如果讓他去下兩日制對局,很多比賽他只能放棄。

  圍棋不可能捨棄藝術特質,那就一定要有與之相配的形式。藝術的本質即“有意味的形式”,喚起我們審美感情。在失去一些看似繁瑣、毫無用處的傳統形式後,圍棋的藝術性也在沒落,有淪落到普通競技之嫌。像當今中國舉行的一些頭銜戰哪怕是決戰,也是隨隨便便安排一間對局室,隨便一張桌子,隨便找一副棋盤棋子,就這麼行將起來。對局者或坐或靠或跪,衣著或西裝或便裝甚至短褲拖鞋……這與藝術美感已相去甚遠了。

  但因為“求道”,日本圍棋恪守著自己的體系而作繭自縛。實行多年的對局費不變,很多老資格棋手坐享其成,不思進取;和世界大賽格格不入的用時制不變,棋手們參加世界大賽就像下兩種圍棋似的(趙治勳九段所言);與四年一度的應氏杯世界圍棋大賽40萬美元冠軍獎金不相上下的國內棋戰高獎金,使得棋手們“重內輕外”,日本第一高手張栩多年來不曾參加三星保險杯賽了,原因是,他要參加名人戰決戰;日本圍棋延續師道尊嚴,前輩們設置的藩籬後輩難以逾越,大竹英雄九段一句“難看500年”與追根溯源的實戰結果論格格不入……

  歸根結底,日本圍棋還是競爭不夠慘烈,所以才會保持相對的封閉。在世界大賽中越來越難與中韓棋手競爭的現實情況下,只能用“藝術求道”作為擋箭牌了。

  然而,圍棋終究是“勝負的藝術”,不能取勝,藝術也愈發空洞蒼白。李昌鎬、古力、李世石的棋何以好看,趨之若鶩,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們能不斷地贏,確立他們的權威。當堂堂的日本棋聖在三星杯賽中被韓國年輕棋手第一個挑選為對手的時候,日本圍棋分明已淪落塵土,昔日的尊嚴倒塌了。

  日本圍棋也有過血腥時代。當年爭奪“名人棋所”之爭,還有被形容為懸崖邊格鬥的十番棋,圍棋分明已是“武道”。吐血之局、赴命之局的殘酷遠甚於當今世界大賽決賽。不料百餘年之後,日本圍棋只見“藝術”不見“勝負”,日本棋手漸成世界大賽的陪襯。

  既有生死之爭般的勝負內核,又有絢爛華美的藝術外表,這才是圍棋的最高境界。

 






 發表您的評論
 
 評論內容 (現有 0 倏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
本欄目暫時沒有新聞!
 
 
 
 

 更多關於“”的新聞

 相關鏈接
   
王磊:宋容慧芮乃偉是最大功臣 藤澤裡菜會很強大  ( 2015/5/11 )
女團黑嘉嘉帶病上陣 於之瑩輸棋獨坐路旁調整心情  ( 2015/5/11 )
時越:韓國先出二冠有原因 金志錫:想跟時越下盤  ( 2015/3/3 )
農心杯或去內陸舉辦 山城宏:井山四連勝10%可能  ( 2015/3/3 )
韓國主將背水一戰 金寅鼓勵金志錫帥氣戰鬥吧  ( 2015/3/3 )
吳清源若到現在仍是頂尖 心裡的真正祖國是圍棋  ( 2015/2/13 )
央視要下“一盤很大的棋” 隊際賽棋道中人紛紛點贊  ( 2015/2/13 )
於之瑩的2014關鍵字是幸運 最自豪新人王賽奪冠  ( 2015/2/9 )
尚游杯深圳圍棋名人邀請賽首日 張偉金進勝者組決賽  ( 2015/2/9 )
建橋杯新人王賽揭幕 楊俊安回顧於之瑩奪冠奇跡  ( 201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