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甲12載受困轉會體制 常昊古力本該創造更多價值
作者:謝銳 類別:大陸新聞 來源:體壇週報 發表時間:2010/5/17 瀏覽人次:1025
記者謝銳述評 中國圍棋協會主席王汝南從廣州圍乙聯賽賽場回來,最大的感受是:競爭越來越強,傳統體制色彩越來越淡。 圍乙賽場競爭越來越強僅從超級外援李昌鎬九段的成績中即可看出,7輪比賽,李昌鎬5勝2負,輸給了張亞博二段和元晟溱九段,他所在的廣州棋院隊最終名落孫山。傳統體制色彩越來越淡,報名參賽的圍乙隊已有一大部分是俱樂部制,和傳統體工制相去甚遠。 其實圍甲聯賽也面臨著這種情況,12支隊中,貴州百靈、西安曲江、廣西華藍、遼寧菊花島、山東聯通、安徽甯國市政、山東景芝酒業等都屬於俱樂部體制,重慶冷酸靈、蘇泊爾杭州棋院雖然仍屬傳統體制之內,但這些圍甲隊的運作方式已與俱樂部制無異,甚至更具備財力優勢。 圍甲聯賽至今已曆12個年頭,不管是總冠名還是各個圍甲隊的贊助情況,勢頭不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效應正在發揮出綿綿後勁。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圍甲內在品質如何抬升,從而使圍甲品牌效應延伸,吸引更多的眼球,形成更大的吸引力。 拉贊助依然是圍甲聯賽得以運作的主旋律,圍棋贊助者幾乎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的身份是棋迷,對圍棋抱有深厚感情,如今藉財力回報圍棋。但感情誠可貴,回報價更高。只有建立起健全的回報體系,讓圍甲乃至所有圍棋比賽都具備內動力,那才是圍棋未來的發展方向。 西安曲江隊幾年來數易其名,自從西安曲江新區接手這支圍甲隊後,整個隊的內涵為之一變。在打造大唐芙蓉園、曲江寒窯遺址公園等文化新區的同時,將圍棋亦作為其中的一張文化名片推出。借用圍甲這個載體,客觀上也對西安曲江文化新區進行宣傳張揚,兩者相得益彰,達到共贏。 類似西安曲江隊這樣的圍甲隊不愁沒有後援,沒有未來,但他們愁的是“沒人”,因為在圍甲市場,竟然是有價無市的奇特現狀。 圍甲聯賽進行到第12年頭後,因滯後的轉會制帶來的副作用,導致圍甲瓶頸無法突破。目前中國棋協規定,轉會三方同意即可轉會,但實際上是一票否決制,只要轉出方不同意,轉會根本無從說起。 轉會制的堅冰之所以難以打破,還得從圍甲聯賽最初的定位說起。1999年,脫胎於全國圍棋團體賽的圍甲聯賽創辦時,棋協必須依仗各省市組隊參賽。形式上圍甲聯賽融入了商業元素,但本質上還是傳統體工制。棋手歸屬于各省市,不能自由流動。後來棋協出臺了一個權宜之策,棋手自動退出所有比賽一年,即可重獲自由身。像04年董彥七段欲從河北抽身而出,萬般無奈之下只得自我封殺一年,才得以改投他隊。即便如此,後來他的戶口本和護照還遭扣壓,遲遲不能歸於本人。 成也蕭何敗蕭何,當初圍甲創辦,不得不依仗各省市參與,但如今,各省市的行政力量卻成了制約棋手流動的枷鎖。中國棋協主席王汝南說,當時聯賽創辦時,有很多省市擔心找不到贊助,還表示不同意。只是此一時彼一時,傳統的體工制下,棋手不是可以自由流動、自主創收的資源,而是行政權力下的棋子。 王汝南擔任西安曲江隊教練後,亦對有錢也買不到好棋手的現狀而生感慨。圍甲棋手流動市場不建立,整個圍甲的資金量永遠不會得到飛躍性的抬升,這對常昊、古力、孔傑這些一流棋手來說,也是在浪費大好時光。他們本該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擁有更多的財富,如是,也能使圍棋培訓、教育等下游市場更加活躍。 有棋手表示,圍甲可以模仿乒超,以俱樂部方式組隊參賽,聯賽中隊員代表各個俱樂部,但在參加世界賽及全國賽中,依然代表各省市。這樣就回避了棋手歸屬與流動的矛盾,只是這一步棋界上下需有勇氣邁出。
|
|
|||||||||||||||||||||||||||||||
更多關於“”的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