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內九段吐出三個字我認輸 一場翻身仗吹響超越日本的號角
作者:朱軼 類別:大陸新聞 來源:東方早報 發表時間:2012/11/2   瀏覽人次:1801


如果說圍棋最充分地體現了科學與競技、藝術的整合,那麼中國棋院首位院長、圍棋泰斗陳祖德九段更像是與人生對弈的勝者。在紋枰論道的世界裡,他是打敗日本九段的中國第一人,創建“中國流”圍棋佈局的大師,圍甲聯賽和圍棋等級分的締造者;在人生的棋局中,他也是不斷與癌症病魔鬥爭的英雄。

昨天,這位圍棋界的泰斗因為癌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儘管他並未能像自己當年的自傳《超越自我》一樣,又一次超越生命的挑戰,但對於一位讀書,做人,下棋,三位一體的大師而言,他始終是人生對弈中的勝者。

送給陳毅最重的賀禮

在紋枰的方寸之間,陳祖德很早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地。1961年,17歲的他就進入了全國圍棋集訓隊。當時,中日圍棋交流剛剛開始,相比日本豪華的棋手陣容,中國圍棋界顯得格外弱小。

當時在中日棋界的對弈中,中國圍棋屢屢以懸殊比分落敗。有人悲觀地認為,中國圍棋超越日本將是一條漫漫征程。就在陳祖德進入國家隊的同年,一個名叫伊藤的五段日本老太太以橫掃千軍之勢,戰勝中國的全國冠軍,而老太太卻輕搖紙扇,閒庭信步,中國圍棋蒙受了從未有過的恥辱。

這些對於陳祖德而言,更像是逆境中的錘煉。1963年9月27日,他和中國圍棋就迎來了揚眉吐氣的一天。在北京的中日對弈中,19歲的陳祖德被委以重任坐上一台迎戰日方頭號棋手杉內九段。陳祖德被讓先執黑。

這個儒雅的小夥子常被人視作“文弱書生”,但他下棋速度快,又犀利,殺傷力十足,對手為自己的妄斷付出代價,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就是個“火槍手”。中日對抗以來一向勢如破竹的杉內第一次驚訝自己沒有在中盤建立起優勢,而中盤戰鬥是陳祖德的強項。杉內屢屢避開陳祖德的進攻,雙方精力耗盡、時間耗盡,雙雙進入殘酷的讀秒。

這被陳祖德譽為自己“一生中最艱苦的一局比賽”,“杉內巧妙地進行迂回戰,猶如善於輕功的俠士一樣,聲東擊西,來去無蹤。我一度有勁使不上,這是最可怕的。”陳祖德在苦思良久後決定使用“棄子”戰術,最終在十小時的對弈後,杉內硬生生地吐出三個字,“我認輸。”

這一場翻身仗改寫了中國人對日本九段不勝的歷史,吹響了全面超越日本圍棋的號角。巧合的是,這一天日本圍棋界授予陳毅元帥名譽段位的儀式。陳祖德的勝利也讓陳毅元帥格外興奮,“這是圍棋界給我獲得關西棋院名譽七段最好的賀禮。”1965年10月25日,陳祖德執黑再度以2又1/2子擊敗岩田達明,成為首位戰勝日本九段的國內棋手。

這兩場勝利奠定了陳祖德國內圍棋第一人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先後九次出訪日本,與日本棋手對壘,成績一直是勝多負少。

在中國棋壇,陳祖德被公認為中國圍棋的一代宗師、超越日本圍棋的先鋒。恰恰是以他為起點,中國頂尖棋手開始迅速成長起來,先後湧現出聶衛平、馬曉春等代表人物,而中國圍棋也真正開始邁入全新的發展時期。

職業圍棋的締造者

在陳祖德眼裡,圍棋是中國文化千百年智慧的結晶。“四大發明是物質的,比西方早了些時候。而圍棋完全是東方的文化和哲學,是精神領域的財富,中國人不發明,別人也發明不了。”這句話陳老總是在公開場合屢屢提及。

為了讓這項最古老又最年輕、最複雜又最簡單、最文靜又最激烈、最中國又最世界的專案進一步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普及發展,陳祖德一直沒有停止過自己的努力。

1988年,他就任中國圍棋協會主席,1992年中國棋院成立,他就擔任中國棋院院長,和年維泗、王汝南、華以剛等一起為中國圍棋的系統化、職業化建設披心瀝血。尤其他力推的圍甲職業聯賽,為廣大年輕棋手提供了難得的鍛練平臺,他親力躬行進行市場推廣和交流,為現今中國圍棋職業化的發展遠遠領先日韓奠定扎實的基礎。

“圍甲應該當成體育產業來抓,應像NBA那樣有自身的造血功能,自己產生效益。”1999年,在陳祖德的努力下,中國職業圍棋甲級聯賽正式開賽。把圍棋打造成職業聯賽,不但讓這項運動有了長久發展的經濟基礎,也讓更多棋手通過聯賽的平臺脫穎而出,“古力、孔傑之後的棋手都是在圍甲中鍛煉出來的。古力、孔傑他們在圍甲開始之前,很少有參加全國比賽鍛煉的機會,而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棋手逐漸在圍甲舞臺上得到鍛煉,冒了出來。”對於自己孩子一般的圍甲,陳祖德一直充滿感情,“走出圍甲這一步,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給年輕人提供了機會,人才大量湧現,小虎小豹一批批起來了。對於很多棋手來說,圍甲比世界大賽更重要。”

為了中國圍棋的有序發展,他還首創中國圍棋等級分制度與春蘭公司合作創辦中國大陸首個世界圍棋大賽。等級分制是當時身兼中國國際象棋協會主席的陳祖德與同事一起借鑒國際象棋的慣例推出了,對變革陳舊的段位制度起到特別的作用。“段位有‘封建色彩’,上去了下不來,不是沒有道理,就像教授職稱一樣,但畢竟不能代表棋手目前的成績水準,也就無法充分體現公平競爭原則。”他還揭密等級分能夠推動新人的崛起:“其實推行等級分制度損失最大的是我們這些老棋手,你狀態不行了,自然能在等級分上表現出來。”

在陳祖德看來,這些都是圍棋為了生存必要的創新,“人生在於不斷的創造,圍棋更是這樣。”

“不能老模仿別人,要創新要走自己的路。”陳老的圍棋之路,正是和日本棋手不斷學習不斷比拼中打殺出來的。他自己創造的中國流也來源於創新,“60年代初我就開始嘗試這樣下了,我一直在想不能老學別人、模仿別人,得有自己的創新。中國流佈局速率快,可迅速在邊上開闢戰場,退可守進可攻,現在都有很多棋手在用這種佈局。”

不過當“中國流”變為一種佈局流行後,陳老反而開始呼籲讓更多人摒棄自己創造的佈局,“因為當一種佈局流行之後,很多棋手就會視為聖經,盲目背誦,這也是圍棋界的一大弊病,阻礙著圍棋事業的發展。我嘗試“中國流”佈局就是為了同這種弊病作鬥爭,而人們在下‘中國流’時卻又恰恰反映出這種弊病。 ”

32年與病魔的長弈

對於很多人來說,癌症兩個字和死亡緊密相連,但對於陳祖德來說,整整32年他都與癌症進行著對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一直是這場棋局的勝者。

1980年9月,陳祖德就受到了胃癌的折磨。當時全國圍棋個人賽決賽在四川樂山舉行。“每天拉黑便,拉得很厲害。我知道拉黑便是拉血,但一心想把比賽下完了。 ”仗著身體好,陳祖德屈居劉小光和馬曉春之後,奪取了第三名。緊接的“新體育杯”,9月14日,第一天比賽結束,陳祖德晚上開始吐血,脈搏每分鐘超過130次。“大口吐血,吐得很厲害,我被送到醫院急診室。後來又被送到北京,在協和醫院檢查出來,是癌症!”9月29日,陳祖德被推進手術室。10天后,他擊敗了死神,不過這僅僅是第一次生死考驗。

“3個月後出院,我到上海養病,不過剛到上海就又趴下了。 ”陳祖德突然患上了急性肝炎,因為做手術時的輸血帶有肝炎病毒,“如果是正常患上肝炎不要緊,這種肝炎很危險,死亡率特別高,比癌症還可怕。 ”陳祖德再次住院接受搶救,他說自己命大,最終熬了過來。

連續兩次打擊,直到1981年春夏之交,陳祖德才重新出院。

著名棋手劉世振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也是不勝惋惜,“陳老年輕時又高又壯,酒量無人能及。可惜那場大病奪走了他近3/4的胃,身體也隨之一落千丈。”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陳祖德繼續自己的圍棋事業,直到2003年他才從中國棋院卸任,但他依然活躍在圍棋界,下棋是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空下來,他就會打開電腦,泡壺龍井,在網上和網友切磋棋藝。

去年年初,陳祖德又被確診為胰腺癌。對於病魔,他並沒有妥協依然進行著鬥爭。除了積極配合醫院治療,陳老每天堅持散步、著書,每天身心充實,生活簡單而有規律。

“化療將我的大部分白細胞都殺死了,沒辦法每次化療後又只得打針補充。”因為每週都要在靜脈血管上深深扎針,醫院為避免針眼過多,將一針頭固定在陳老的右手靜脈上,這樣每次扎針時,只須打開針頭即可。“我20多年前做過一次癌症手術,後來又在輸血時感染黃疸肝炎,醫院都下了病危通知書,我都挺過來了,這輩子我還有什麼病不能承受的?”

手術後,他每週兩次去醫院接受化療和檢查,兩次輔導學生整理圍棋古譜,幾乎每天在網上下棋。他最放心不下的是著手著述《黃龍周虎》,這本書解說的是被後人尊為清初“十四聖人”之一的黃龍士,與當時有“周郎”雅稱的周東侯鏖戰的十局棋,“我希望有更多人從中欣賞到當年圍棋的巔峰之作,亦可明晰古今圍棋的源流、棋式的變化以及對局者的軼聞掌故。”

病床上走出的大家

沒有人否認陳祖德圍棋泰斗的地位,但這位博學眾覽的棋手更是一位心懷寬廣的大家。

癌症給他的身體帶去了創傷,也給了他滌蕩心靈的契機。1980年經歷胃癌手術後,陳祖德就萌發了寫書的念頭,“整天在病床上躺著,因為已經病危好幾次了,那時候就想,要留點東西下來。我是新中國最早下圍棋的,對於中國圍棋隊,對於領導對圍棋的關心,我都是親身經歷的。我要把這些記錄下來,不能讓那段歷史埋沒了,我不寫,沒人知道。 ”

如果不是生病,陳祖德根本想不到寫書。本來只想寫棋譜他說自己也算做了些事情。怕自己的身體受不了,陳祖德就給自己立了個規定:每天寫500個字。養病期間一直在寫,寫了兩三年。

這個期間,日本哲學家中江兆民的《一年有半》給了陳祖德最大的精神動力,讓他清楚人生有很多挫折,但要看另外的、好的一面,“這本書寫的是中江知道自己患了癌症,醫生說他的生命還有一年半的時間,他並沒有憂慮重重反而認為‘一年對我來說已是壽命的豐年’。”

中江在寫作時病情逐漸加重,甚至無法說話,但還是支撐著寫了《續一年有半》,這一切令陳祖德有了更深的觸動,“我非常欣賞中江的人生觀,他不怕死,面對死神那樣的坦然;他又極其珍惜生命,使短暫的生命展現了不可估量的價值。”所以他也利用這段“養病空閒”的時間,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對圍棋的理解寫下來。

書寫完了,陳祖德用自己心靈滌蕩後的感受“超越自我”命名了這本自傳。最初《超越自我》這個書名並沒有得到出版社編輯的認可,但因為他的堅持最終沿用了下來。他沒有想到,作為一名棋手,《超越自我》幫助他獲得了很多作家都沒有得到過的人民文學獎。

“這本書是1984年在《當代》雜誌上連載的,後來發現影響很大,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就出書了。1994年,過去10年間的作品參評人民文學獎,《超越自我》竟然獲獎了。”陳祖德自己也沒有料到會獲獎,但他更興奮自己對棋局和人生的感悟能夠被更多人所知曉,“人民文學獎的規格很高,那一年獲獎的都是大作家,像王蒙、宗璞、陳忠實,只有我一個不是。”

圍棋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力量。在陳祖德眼裡,棋和書有著共通之處。從小到大,陳祖德就是一個嗜書者。陳祖德家的客廳,一牆是名著,一牆是棋書。從雨果全集,到各個版本的拿破崙傳記,從郎咸平到易中天,包羅古今中外。陳祖德最崇拜法國作家雨果,他喜歡陽剛的作品,“那種力量的東西,看了之後讓人熱血沸騰。”

原本,陳祖德並不喜歡中國作家的作品,但金庸改變了他的想法。“對於武俠小說,我以前是一點都不看的。”

因為酷愛圍棋,金庸曾經邀請陳祖德前往自己香港的家中休養。在兩個冬天的隅居中,陳祖德和金庸對弈,並看完了他的所有武俠小說,並成為一名武俠小說的專家,“金庸的書很有趣,跟古龍、梁羽生不一樣。梁羽生也喜歡圍棋、象棋,但我後來看梁羽生、古龍的武俠小說,都看不下去,他們的武俠小說抓不住我。 ”

陳祖德有一位作家姐姐,同樣書籍也給了他最重要的人生和下棋動力,“讀書對圍棋沒有直接的幫助,但是間接的作用是有的。因為圍棋是大腦支配的,你有比較高的思想境界,你棋的境界也就會高。什麼性格下什麼棋,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圍棋也是一樣,棋如其人。堅強好勝的棋手下的棋比較積極,平和的棋手下棋比較穩重,大氣的棋手下的棋也大氣,這是必然的。 ”

陳祖德一直在圍棋界推崇讀書的好處,“多學文化,多讀書,對棋手的成長、做人、思想昇華都有幫助。”

 






 發表您的評論
 
 評論內容 (現有 0 倏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
本欄目暫時沒有新聞!
 
 
 
 

 更多關於“”的新聞

 相關鏈接
   
王磊:宋容慧芮乃偉是最大功臣 藤澤裡菜會很強大  ( 2015/5/11 )
女團黑嘉嘉帶病上陣 於之瑩輸棋獨坐路旁調整心情  ( 2015/5/11 )
時越:韓國先出二冠有原因 金志錫:想跟時越下盤  ( 2015/3/3 )
農心杯或去內陸舉辦 山城宏:井山四連勝10%可能  ( 2015/3/3 )
韓國主將背水一戰 金寅鼓勵金志錫帥氣戰鬥吧  ( 2015/3/3 )
吳清源若到現在仍是頂尖 心裡的真正祖國是圍棋  ( 2015/2/13 )
央視要下“一盤很大的棋” 隊際賽棋道中人紛紛點贊  ( 2015/2/13 )
於之瑩的2014關鍵字是幸運 最自豪新人王賽奪冠  ( 2015/2/9 )
尚游杯深圳圍棋名人邀請賽首日 張偉金進勝者組決賽  ( 2015/2/9 )
建橋杯新人王賽揭幕 楊俊安回顧於之瑩奪冠奇跡  ( 201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