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鬥士戰鬥不止 棋壇大師傳奇不朽——陳祖德精神遺產
作者: 類別:大陸新聞 來源:新民週刊 發表時間:2012/11/16   瀏覽人次:1388


閱讀提示:陳祖德講棋時首先講的就是“學下棋首先要學做人”,只有寵辱不驚,能進能退,方能應變自如。

 

人生如棋局,每個人都有落子收官的那一天。11月1日,68歲的圍棋泰斗陳祖德走了。

有人把陳祖德譽為新中國圍棋的脊樑,這話毫不為過。他是新中國第一代國手,首創圍棋“中國流”佈局,他是我國第一個戰勝日本職業圍棋九段的棋手,當圍棋要從中國體育專案中被取消時,他又與圍棋名宿王汝南、華以剛、羅建文、聶衛平等聯名上書中央領導,呼籲保留圍棋專案。同樣還是他,創辦了當年的圍甲聯賽,為今天中國圍棋運動的蓬勃發展人才輩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的一生在黑白世界中呼風喚雨,堪稱一代傳奇,棋盤外的他又是一個與癌症頑強抗爭的鬥士。《超越自我》是他的自傳書名,也是他畢生的追求……

生命鬥士,戰鬥不止

11月5日和7日這兩天,陳祖德悼念儀式和遺體火化分別在在北京中國棋院和八寶山公墓舉行,數千名各界人士紛紛前往弔唁,向大師送行。

中國棋院二樓會場改成了追思會,花籃源源不斷地送來,作為中國棋院第一任院長,陳祖德的足跡踏遍了棋院的每一個角落,如今,遺照中的陳祖德,面容消瘦,目光親和。多年來,熟悉他的人無不稱他為人善良寬厚,待人處事毫無大師架子。陳祖德當年曾經帶給我們“力挫日本九段”的勝利喜悅,他更用自己的品格告訴了世人,什麼才是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都會認為癌症與死亡如影隨形,但對於陳祖德,整整32年他都與胃癌頑強對弈,不可思議的是,他一直是這場棋局的勝者。直到32年後的今天,當更兇惡的胰腺癌向他襲來,他終於倒下了。倒下並不等於失敗。正如他在《超越自我》一書中寫道:“人生在宇宙中是那樣短暫,不要說30多歲,就是 100多歲、300多歲,不也是一刹那。從這點來說,生命是短促的。真正明白了這一點,就不再哀歎生命的長短,而只著眼于人生的價值了。” 陳祖德正是用這種參透著生命真諦的境界不斷地超越自我。

記者曾經多次看過陳祖德下棋,也面對面採訪過他,知道他一直都在與病魔抗爭。1980年,全國圍棋個人賽決賽在四川樂山舉行。“每天拉黑便,拉得很厲害。我知道拉黑便是拉血,但一心想把比賽下完了。”最後,陳祖德屈居劉小光和馬曉春之後,奪取了第三名。緊接著“新體育杯”,第一天比賽結束,陳祖德晚上開始吐血,脈搏每分鐘超過130次。“大口地吐,吐得很厲害,我被送到醫院急診室。後來又被送到北京,在協和醫院檢查出來,是癌症!”那天晚上,陳祖德被推進手術室。10天后,他擊敗了死神。

不過這僅僅是第一次生死考驗。“3個月後出院,我到上海養病,不過剛到上海就又趴下了。”陳祖德突然患上了急性肝炎,因為做手術時輸的血帶有肝炎病毒,“如果是正常患上的肝炎還不要緊,可這種肝炎很危險,死亡率特別高。”陳祖德再次住院接受搶救,他說自己命大,最終熬了過來。連續兩次打擊,直到 1981年春夏之交,陳祖德才重新出院。

著名體育媒體人羅京生向本刊記者講述起當時的情形也是不勝惋惜,“陳祖德年輕時又高又壯,酒量無人能及。可惜那場大病奪走了他3/4的胃,身體也隨之一落千丈。”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陳祖德繼續自己的圍棋事業,直到2003年從中國棋院卸任,他依然活躍在棋界。近年只要空下來,他就會打開電腦,泡壺龍井,在網上和網友切磋棋藝。

與胃癌整整抗爭了30年後,去年1月病魔再次找上門來,這次陳祖德被確診為胰腺癌。誰也不知道,當陳祖德獲知這個消息時,是怎樣的心情,因為在 1973年,他曾經那麼近、那麼直接地看到過胰腺癌給自己父親的打擊和折磨。那年國慶,陳祖德與乒乓名將鄭敏之登記結婚舉辦了婚禮,一個月後,陳祖德父親病危,患的是胰腺癌。“父親漸漸瘦得和以前判若兩人,以前那魁梧的體軀到後來成了個衣架子。”本以為胰腺癌奪走父親生命是個終結,沒想到,37年之後,它又向這個家庭,向這位儒雅的棋手襲來。

與鄭敏之結婚後,兩人有了一個兒子秋秋,記者曾經看到他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一張合影。不久兩人離婚了,關於離婚原因雙方都諱莫如深。陳祖德患病後一直是現在的夫人夏彩娟悉心照料。陳祖德和夏彩娟夫婦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平日裡陳祖德非常顧家,據說他幾乎從不睡懶覺,每天早起後都會先做好全家人的早餐,然後再叫醒妻子和兩個兒子起床。

36歲時陳祖德因病被迫離開棋壇一線賽場。當時他一邊積極治療,一邊撰寫回憶錄,這也就是他後來出版的曾經激勵過一代人的名作《超越自我》。陳祖德寫這本自傳的初衷,是希望記錄中國圍棋的發展歷史,著作面世後引起了轟動,很多報紙連載,電臺的小說連載節目也開始廣播。通過收音機,無數國人聽到陳祖德的人生傳奇,被其中的勵志精神所感動。

因為影響巨大,8年後的1994年,《超越自我》獲得了人民文學出版社頒發的年度“人民文學獎”。當時剛好50歲的陳祖德在獲獎感言中說道: “一起獲獎的,都是大作家,像王蒙、宗璞、陳忠實,只有我一個是個下棋的……寫下這本書,如果哪一天,我的生命終結了,也算做了些事情……”如今,“超越自我”已經成為人們拼搏向上奮鬥不止的代名詞,陳祖德自己也正是憑藉著這種超越自我的精神,在與癌症的抗爭中,重新回到紋枰之前,而後又在生命最微弱的時刻,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集中國圍棋經典大全的《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全套14冊,每冊介紹10局棋,全書1120萬字,圖譜11000多張。是一部凝結了陳祖德畢生心血的鴻篇巨制。

陳祖德一直有一個心願,將中國古代圍棋名局挖掘整理出來並出版,不使它們埋沒於歷史滄海之中,但由於工作繁忙,這個心願一直未能實現,直到他退休後才得以實施。2010年8月,古譜整理工作正式開始,由陳祖德講解,原八一圍棋隊女棋手黎劍和出版社編輯程天祥協助整理。開始是一周講兩盤棋,在陳祖德家裡進行。2012年春節,陳祖德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動手術切除三分之二胰腺後,曾70多天未進食,但身體稍有恢復,他就又繼續工作不止,只是將原來的每週講兩盤棋改為每週講一盤棋。

在與絕症爭分奪秒搶奪時間的過程中,《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前8冊陸續出版,全書非常精美厚實,不久,第九冊即將付印,後面的5冊也已進入校對收尾階段。10月28日是一個星期天,這一天,陳祖德為黎劍和程天祥講解第14冊的第10局棋,這也是《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這部巨著的最後一盤棋。黎劍說:“我們是上午9時到,10時離開。我們進入病房後,陳老大約給我們講了40分鐘的棋,這中間醫護人員進來三次查看陳老的病情,給他換了吊點滴的瓶。”

10月30日,陳祖德開始發高燒,不停說胡話,直到31日上午10時才略微清醒一些。清醒後的他突然說:“白棋第20手有問題。”愛人夏彩娟連忙將一疊棋譜拿給他看,陳祖德一邊翻看棋譜,一邊自言自語:“白20手有問題,白20手……”夏彩娟不忍看他繼續這樣折騰,打斷他說:“我不懂圍棋,你跟我說沒有用,等你好了再說。”陳祖德說:“來不及了。”夏彩娟沒有辦法,偷偷給黎劍發了個短信。黎劍趕來後,把棋譜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也沒有找到那個有問題的“白20手”。陳祖德還不放心,說:“快叫小光來,我要把這件事託付給他。” 劉小光飛速趕到醫院,明白了陳祖德的意圖後,說:“陳老您放心,我一定完成您交代的任務。”他請小光幫他審審稿,再深入地擺一下棋譜。 劉小光後來對記者說:“當時陳老虛弱得連音調都變了,不像正常人的發聲,我說完以後,他不再說話,只是瞪大眼睛一直看著我。”

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鄭敏之也來到了醫院,陪他走完了最後一程。離婚後鄭敏之沒有再婚,一直住在上海北京西路的一幢老房子裡。陳祖德留下遺囑,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骨灰撒入黃浦江。

棋壇大師,傳奇不朽

陳祖德的姐姐,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陳祖芬說,人在世上,就該留下腳印。作為弈者,陳祖德給棋界留下的印記就是他在棋盤上創建的“中國流”,近半個世紀長盛不衰。

穿越時光,讓我們回到陳祖德九段那無比激昂的青少年時代……

幼時的陳祖德與父親對弈時,他發現每次父親都坐在沙發上,而他坐在小板凳上。對此,不服氣的他向父親抗議:“憑什麼老讓我坐小板凳呀,不公平!”父親笑著對他說,“只要你贏了,我們倆的座位便可對換。”不到兩個月,陳祖德便有了坐沙發的資格。不過,懂事的他還是執意讓父親坐沙發,自己高高興興地坐到板凳上。

由於圍棋方面超人的天賦,令陳祖德成為上海弄堂裡家戶喻曉的“小神童”,而且後來還有幸成為老一輩國棋名手顧如水、劉棣懷的得意愛徒。陳祖德 10歲時,顧如水曾帶他拜訪當時的上海市長陳毅。一路上,顧如水一直叮囑弟子,“跟陳老總下棋要講禮貌,不能殺得太凶”。然而陳祖德坐在棋盤旁便渾然忘我,落子殺氣騰騰,步步緊逼,陳毅指揮若定,從容應對,但棋盤上局勢依舊緊張。無奈之下,顧如水等老前輩開始給陳毅支招,最後陳祖德惜敗,陳毅笑稱:“我這個司令如果沒有參謀,就要在這個小孩面前摔跤子了。”

隨後的晚宴上,陳毅叮囑陳祖德等棋手:“圍棋是我國的國粹,現在落後於日本了。應當趕上去,超過他們,不這樣就對不起我們的老祖宗。趕日本就要靠陳祖德這樣的下一代,你們老棋手要好好培養下一代。”

當時在中日兩國間,流傳著“日本九段不敗”的神話。中日棋界的對弈,往往總以中國失敗收場。就在陳祖德進入國家隊當年,一名54歲的日本五段女棋手伊藤跨海東來,打遍中國無敵手。比賽時,伊藤輕搖紙扇,不時離開棋盤,在場中散步。這一幕讓中國圍棋界刻骨銘心。

1962年,陳祖德作為中國圍棋代表團的一員,首次出訪日本。因中日邦交尚未正常,此前還從未有體育代表團出訪日本。圍棋背負打破外交堅冰的重任。那一次,陳祖德7戰4勝,擊敗了有“日本業餘棋界天王”之稱的菊池康郎。

然而,日本圍棋九段仍是橫亙在中國圍棋前的高峰,直到第二年,陳祖德改造歷史。那一年,日本派出陣容強大的代表團訪華。團長杉內雅男九段有“棋仙”之稱。當時,在北海公園悅心殿內,19歲的陳祖德與杉內雅男對弈決戰。這場比賽被陳祖德稱為“一生中最艱苦的一局比賽”。比賽開始後,一向勢如破竹的杉內驚訝發現,他難以在中盤建立優勢,而中盤戰鬥則是陳祖德的強項。杉內屢屢避開陳祖德的進攻,雙方精力耗盡、時間耗盡,雙雙進入殘酷的讀秒。杉內也意識到讀秒是自己最後的救命稻草,使出渾身解數,陳祖德則保持了驚人的冷靜,最終,杉內經受不住緊張的氣氛,走出俗手。比賽進行了10個小時,此時雙方均已疲憊不堪。杉內沉著臉,凝視著棋盤許久才說道:“我認輸。”

日本九段不敗的神話,自此破滅。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這是陳祖德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陳祖德在圍棋方面的造詣絕非常人可比,而他對於這項運動精神的領悟也是遠超常人。陳祖德在講棋時首先講的就是“學下棋首先要學做人”,只有寵辱不驚,能進能退,方能應變自如。下圍棋首先要有一個平常心,淡看勝負,其實這和做人是一個道理,就是任何事情不能貪得無厭。

在陳祖德作為棋手的年代,日本圍棋佔據著主導地位,在佈局方面,其他棋手通常只能採用“日本佈局”,這為陳祖德超越日本棋手造成了極大障礙。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陳祖德通過認真鑽研學習,最終開創了“中國流”佈局。用陳祖德自己的話來說:要想獲得成功,就永遠不要只學別人,而是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要想成為真正的“家”,就只有開拓自己的路,學習別人的精華,結合自己的特點,要創新,這樣才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上世紀80年代病重時,他突然接到一封陌生來信。寫信的居然是香港著名作家金庸。金庸在親筆信中稱:“香港的冬天比較暖和,適於養病,你就到我這裡來吧。”陳祖德對金庸仰慕已久,便欣然前往。

一住半年,兩位不同領域的奇俠對弈無數,相談甚歡。對於金庸小說裡關於珍瓏棋局的描寫,陳祖德不僅大贊其想像力,甚至還親自擺過。“我也試著擺過珍瓏棋局,但是後來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我問過金庸,他說那是他想像的。”陳祖德說。

“與圍棋愛好者交流總是令人愉快”,只要有圍棋愛好者,只要有圍棋的星星之火,陳祖德從不拒絕親臨現場,與大家交流圍棋。在中國乃至世界棋迷的眼裡,陳祖德不僅是令人敬仰的圍棋泰斗,更是親切的長者,他所經之處,無不點燃了當地圍棋棋迷的火熱之心。“要知道中華民族有多智慧,圍棋古譜告訴你”。陳祖德在《中國圍棋古譜精解大系》叢書自序中寫道。在圍棋的優美傳說中,在江浙一帶有一座爛柯山,傳說有一天兩位仙人在爛柯山設棋對弈,上山砍柴的樵童在旁邊觀棋,直到太陽移西棋還未遍局,樵童欲拿起斧頭準備回家時,發現斧柯(斧柄)已經爛朽了,原來樵童觀仙人下棋,悠悠不知歲月,人間已經過千百年了,樵童因喜愛圍棋、對圍棋執著,歷時千年已成為仙人。後來,專門有人為這個傳說寫一首詩:“爛柯殘棋未遍局,山下移日千載西;樵童撫柯欲返居,無奈風蝕歸爛泥。”

在陳祖德辭世後,有網友追憶,“天堂裡一定有一座爛柯山,大師此去,可忘憂手談……”今後,無數喜愛圍棋的人必將從中領悟到陳祖德給予我們的關於圍棋、關於生命、關於愛與力量的啟迪……

 






 發表您的評論
 
 評論內容 (現有 0 倏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
本欄目暫時沒有新聞!
 
 
 
 

 更多關於“”的新聞

 相關鏈接
   
王磊:宋容慧芮乃偉是最大功臣 藤澤裡菜會很強大  ( 2015/5/11 )
女團黑嘉嘉帶病上陣 於之瑩輸棋獨坐路旁調整心情  ( 2015/5/11 )
時越:韓國先出二冠有原因 金志錫:想跟時越下盤  ( 2015/3/3 )
農心杯或去內陸舉辦 山城宏:井山四連勝10%可能  ( 2015/3/3 )
韓國主將背水一戰 金寅鼓勵金志錫帥氣戰鬥吧  ( 2015/3/3 )
吳清源若到現在仍是頂尖 心裡的真正祖國是圍棋  ( 2015/2/13 )
央視要下“一盤很大的棋” 隊際賽棋道中人紛紛點贊  ( 2015/2/13 )
於之瑩的2014關鍵字是幸運 最自豪新人王賽奪冠  ( 2015/2/9 )
尚游杯深圳圍棋名人邀請賽首日 張偉金進勝者組決賽  ( 2015/2/9 )
建橋杯新人王賽揭幕 楊俊安回顧於之瑩奪冠奇跡  ( 201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