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選手狀態下精彩對局 應氏杯“馬拉松式”賽制的合理性
作者:許明 張建東 類別:大陸新聞 來源:新民晚報 發表時間:2013/3/7 瀏覽人次:1695
從臺北到都江堰,從新加坡到上海……持續了10個月,第七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就將落幕。在見證中韓“90後”新星決戰申城的同時,不少人不禁要問,為何一屆應氏杯要被拖上大半年?一場五番棋的決賽更是前後跨了3個多月,這多少對觀賞比賽的連續性造成了影響。 有人把應氏杯稱作圍棋界的“奧運會”,四年一屆的賽制可謂“獨樹一幟”。自1988年設立以來,這項由中國臺灣著名實業家應昌期出資創辦的賽事,在棋壇的地位無可替代,應昌期先生更是被譽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 應氏杯之所以出名,一大原因是獎金高,每屆比賽的冠軍獎金高達40萬美元,而每屆賽事的總開支更是超過110萬美元。當然,冠軍也不是這麼好拿的,每屆應氏杯從預賽、複賽直到決賽,加上開幕式和頒獎儀式,時間跨度往往要近一年。 去年5月22日在臺北開幕的第七屆應氏杯,24名棋手爭奪4強席位,6天之後,謝赫、範廷鈺、李昌鎬和樸廷桓脫穎而出。 去年9月,半決賽被安排在了四川都江堰,吸引主辦方的是成都的圍棋氛圍。半決賽後,“90後”棋手范廷鈺、樸廷桓晉級決賽。五番棋決賽也被分開進行,前兩盤選擇在新加坡,很大原因是12月的新加坡天氣。 決戰最終3盤,則被安排在3月於上海進行……縱觀整個賽程,有些略費周折,不少棋迷反映棋局看起來難有連續性,特別是五番棋決賽,前後要隔3個月,這其中除了一些賽事推廣的因素,圈內人士也坦言有些“無奈”。 每年國內、國際的圍棋賽事林林總總,單中國圍甲聯賽一年就有22輪,貫穿全年,每個週末國內頂尖棋手幾乎都要代表地方隊參賽。比賽多,自然有利於圍棋項目的繁榮,由此,一些國際大賽就得“見縫插針”,而應氏杯決賽又不同於其他大賽的三番棋決勝,採取的是五番棋,如在一個時間段進行,前前後後最多可能要10天,對棋手的體力和腦力是極大考驗,更不利於選手對前後其他賽事的兼顧和串聯。 一場冠軍決賽固然要有連續性,但確保選手狀態、下出精彩對局同樣重要……由此看來,應氏杯的“馬拉松式”賽程,也有其現實的合理性,除非決賽改為三番棋。
|
|
|||||||||||||||||||||||||||||||
更多關於“”的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