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故事:段祺瑞資助吳清源 圍棋和吳文化源遠流長
作者:徐洪雲 類別:大陸新聞 來源:姑蘇晚報 發表時間:2013/5/27 瀏覽人次:1617
武則天國宴請棋手 相傳盛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尚未登基時就和來自日本的辨正和尚結為棋友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日本遣唐使抵達京城,武則天親於麟德殿宴請國賓,命文武百官陪宴轟動一時,其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趙匡胤賭棋輸華山 宋太祖趙匡胤堪稱圍棋皇帝。傳說趙匡胤當皇帝之前,曾與陳摶老祖在華山上對弈輸掉華山的傳說至今在圍棋愛好者中津津樂道。 段祺瑞資助吳清源 民國期間的重要人物段祺瑞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圍棋迷,是對我國圍棋的傳承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物。 我國圍棋泰斗吳清源少年時期就小有名氣,段祺瑞得知後指名要和吳下幾盤棋,吳的老師顧水如反復叮嚀他要小心應對,既不能故意下得太差,最後一定要巧妙地“輸”,決不能贏。吳清源本已答應,誰知段祺瑞看他年齡小,一上場就下出無理手。吳清源頓時怒從心頭起,竟將大人叮囑他的話忘個乾淨,一時殺得性起,將“段公”殺得潰不成軍,狼狽至極。段祺瑞陰沉著臉,站起身,一言不發進了書房。正在幾位高手焦慮不安時,段的秘書從書房出來,對眾人說“芝帥”還要處理幾件公文,請各位先生自用早餐,說著將手中的一百塊大洋遞給了吳清源。一百大洋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 1926年,日本棋手岩本薰六段和小杉丁四段來中國遊歷,在讓子局中,對吳清源勝少負多。二人回國後,在遊記中說及此事,遂引起日本棋院高手瀨越憲作的注意。1927年,14歲的吳清源在段祺瑞和日本友人的襄助下赴日留學。 吳清源到了日本,日本棋院組織一個審查會給吳清源等7人評定段位元等級。從1928年起至1939年,吳清源在日本先後被定為圍棋三、四、五、六、七段。自1935年吳清源獨霸日本圍棋擂臺後,連續15年被稱為“昭和之棋聖”。1941年,吳清源在日本圍棋界進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時代。 1984年,吳清源正式宣告引退。1985年,吳清源實現了戰後第一次訪問中國。1986年,吳清源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新佈局法》(與木穀實合作)、《吳清源全集》、《吳清源自選百局》、《名局細解》、《吳清源打棋全集》 全4卷、《以文會友》、《中的精神》。 圍棋和吳文化源遠流長 被稱為“明代四家”的姑蘇“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與沈周、文征明、仇英都是圍棋愛好者。在他們的詩文中多處記述了下棋賦詩的活動。其中沈周以圍棋為題材,畫的一幅《弈棋圖》在我國圍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吳語中的“阿曲死”,就是蘇州話“拎不清”的意思,其實來源於圍棋中的術語“盤角曲四”;“英雄氣短”往往是指黑白在激烈的對殺中相互收氣,應一方氣短而被殺的壯烈情景;直到現在家長埋怨和教育小孩的時候往往會講:“你這個孩子怎麼不爭氣”,表達的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實際上“爭氣”這詞來源於圍棋術語中的“長氣”。
|
|
|||||||||||||||||||||||||||||||
更多關於“”的新聞
|